• 手机版

    手机版
    扫码即可查看网页

  • 客户端

    客户端
    点击查看下载页面


    立即查看
  • 公众号
  • 邮箱
快速提交需求
立刻免费获取报价
图文详情
同城商讯——中国科创企业加速全球化:创投机构成“出海”关键推手
发表时间: 2025-04-25 文章来源:李旺 浏览:0

一、从“中国制造”到“中国智造”:科创企业出海浪潮涌动

2024年一季度,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(license-out)交易总额达369.29亿美元,超过2023年全年总和;中国应用在美国和印度市场的上架率分别以24%和22%位居榜首;XR眼镜、智能机器人等产品在亚马逊平台频频登顶畅销榜……这些数据背后,是中国科创企业全球化布局的加速缩影。

在第19届中国投资年会·年度峰会上,“科创企业出海”成为创投机构热议的焦点。随着中国科研实力跃升、产业链优势强化,以及全球技术革命与产业链重构的推动,越来越多中国科创企业正从“本土创新”迈向“全球竞争”。这一过程中,创投机构不仅扮演着资金支持者的角色,更成为连接技术、市场、资源的“全球化推手”。

00071.png


二、硬科技出海:从医药到AI,中国创新走向全球

1. 生物医药:License-out交易爆发式增长
中国创新药企的国际化路径正在改写全球医药产业格局。据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统计,2024年一季度,中国药企与跨国药企达成的license-out交易达41起,总金额369.29亿美元,其中单笔超10亿美元的交易就有5起。例如,百济神州与诺华就TIGIT抗体项目达成22亿美元合作,康方生物将双抗AK112海外权益授权给Summit Therapeutics,首付款达5亿美元。

这一现象背后,是中国药企从“跟随创新”到“源头创新”的跨越。随着PD-1、CAR-T、ADC(抗体偶联药物)等领域的技术突破,中国药企在靶点发现、临床设计等方面的能力已比肩国际巨头,吸引跨国药企通过合作获取中国创新成果。

2. AI与智能硬件:颠覆全球消费市场
在消费科技领域,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攻势同样迅猛。Adjust发布的《中国应用出海报告》显示,2024年,中国应用在美国市场的渗透率同比增长18%,TikTok、SHEIN、Temu等应用持续引领全球社交电商潮流。与此同时,智能硬件企业正通过“技术创新+供应链优势”打开海外市场。

以XR(扩展现实)眼镜企业VITURE为例,其创始团队由微软、谷歌等海外科技公司背景的专家组成,瞄准欧美市场对沉浸式交互设备的需求,依托中国成熟的电子制造产业链,推出轻量化、高性价比的XR产品。在创投机构光速光合的支持下,VITURE仅用一年时间便登上亚马逊XR眼镜品类销量榜首,北美市场收入占比超70%。

3. 新兴领域:具身智能、合成生物成新热点
更具前瞻性的是,中国在具身智能(Embodied AI)、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的创新企业开始崭露头角。例如,宇树科技开发的四足机器人Unitree Go2通过模块化设计和开源生态,迅速打入欧美教育、科研市场;蓝晶微生物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可降解材料PHA,与欧洲环保品牌达成数千万美元订单。璞跃中国管理合伙人赵晨指出:“这些硬科技企业不仅技术领先,更擅长将中国供应链优势转化为全球竞争力。”


三、创投机构角色升级:从“输血”到“生态构建”

在科创企业出海过程中,创投机构的功能已从单纯的资金支持,升级为资源整合、本地化落地的“全方位护航”。这一转变背后,是中国企业全球化面临的三大挑战:‌市场认知差异、合规风险、本地化运营能力不足‌。

1. 资源对接:搭建跨国合作桥梁
璞跃中国通过组织企业“出海考察团”,帮助人工智能、跨境电商等领域的企业对接海外资源。例如,跨境电商数字API平台豆沙包(Dowsure)在璞跃的牵线下,与新加坡Visa、Meta达成支付和数据合作,将其服务扩展至东南亚10个国家。金镒资本则在中东、欧洲等地建立顾问委员会,整合当地政府、商会和客户资源,协助被投企业解决渠道准入、品牌营销等难题。

2. 本地化赋能:跨越文化鸿沟
光速光合合伙人蔡伟强调:“全球化不是简单的产品出口,而是对当地市场逻辑的深度理解。”以中东市场为例,宗教文化、消费习惯与中国差异显著,创投机构通过引入本地化团队,帮助企业调整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。例如,某智能家居企业在进入沙特市场时,在机构建议下增加“斋月模式”和阿拉伯语语音交互功能,使其产品销量提升3倍。

3. 风险管控:规避合规“暗礁”
随着欧美对数据安全、知识产权审查趋严,创投机构的法律和风控团队成为企业出海的“护航者”。例如,某AI医疗企业在进入欧盟市场时,面临GDPR(通用数据保护条例)合规挑战,机构为其引入欧洲隐私保护专家,重构数据治理框架,最终通过CE认证并拿下千万欧元订单。


四、全球产业链重构下的中国机遇

当前,全球产业链正从“效率优先”转向“安全与创新并重”,这为中国科创企业提供了结构性机遇:

  • 技术革命窗口期‌:在AI、量子计算、新能源等领域,中国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;

  • 新兴市场崛起‌:东南亚、中东等地区数字化、智能化需求爆发,为中国企业避开欧美红海竞争提供新空间;

  • 供应链优势转化‌:中国完备的制造业基础与快速迭代的研发能力,可支撑“技术+制造”双轮驱动的出海模式。

光速光合蔡伟预测:“未来五年,中国将有至少100家硬科技企业成长为全球细分市场龙头,它们可能诞生在机器人、脑机接口、太空科技等我们今天还未充分想象的领域。”


五、未来展望:从“出海”到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”

中国科创企业的全球化,终局绝非单向的“产品输出”,而是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生态。这一进程需要多方协同:

  • 企业层面‌:构建“全球研发+本地运营”能力,例如在硅谷设立AI实验室,在柏林建立工业设计中心;

  • 资本层面‌:创投机构需建立跨国基金网络,例如红杉中国、高瓴等已设立东南亚、欧洲专项基金;

  • 政策层面‌:政府可通过双边科技合作协定、自贸区谈判等,为企业扫除市场准入壁垒。

正如金镒资本杨燚所言:“中国科创出海的下半场,将是技术标准、商业生态、文化价值的全方位输出。”当更多中国企业与全球创新脉搏同频共振时,一个由“中国智造”驱动的新全球化图景正在展开。


联系作者

liwang

TA的动态
热门会展
热门展会